2025年9月17日,中国移动重庆公司组织施工人员在梁平机场附近开展5G-A通感一体基站安装作业。据了解,该基站的核心能力体现在其对低空目标的精准识别与监控,系统依托智能算法,能够在复杂环境中区分鸟类、无人机等多种目标,定位精度可达10米以内,轨迹刷新率达到秒级。

2025年8月以来,中国移动在重庆、安徽、山东等多个省市加速推进低空经济应用场景落地。从成渝地区的“低空经济+智慧交通”战略合作,到安徽的医疗样本无人机运输,再到山东的智慧农业应用,中国移动正依托其覆盖全国的5G网络资源,构建通感一体化的低空网络。
在2024年中国移动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主论坛上,中国移动总经理何飚表示,中国移动作为网信领域的排头兵,积极响应国家战略,勇当新质生产力的先行者、排头兵,和产业各方一道,全面构建低空能力体系、加速低空场景创新、推动低空生态构建。
在会上中国移动发布了“四驱两翼”低空经济能力体系,“四驱”指终端、网络、平台、应用四大驱动层——终端层以模组、网联终端等打通低空服务入口,网络层构建基础连接能力,平台层提供监管与运营支撑,应用层聚焦十大场景落地;“两翼”为AI与安全,分别赋能技术突破与风险防控。

与“四驱两翼”体系同步发布还有“三张网络”,其是技术基础设施核心,成为网络层的核心落地载体。包括低空通信网、导航网、感知网:通信网复用230余万个5G基站与4400个北斗增强站,实现广域可靠连接;导航网融合北斗高精定位与数字孪生航图,达厘米级精度;感知网依托4.9GHz频段通感一体基站,填补低空雷达盲区。
“四驱两翼”体系和“三张网络”基础设施已在多地成功实践。在安徽,移动公司打造的骆岗公园和政务中心低空智联网样板间,构建了“网络即感知,感知即服务”的数字化空域管理体系。
据长沙晚报9月23日消息,湖南长沙县的低空智联网示范区项目,采用“1+3+N”技术架构,1个平台是低空综合管理服务平台,集成监管与运营功能;3大网络包括通信网(5G-A通感一体)、感知网(多模态融合组网)、导航网(北斗高精度定位+TDOA);N个场景覆盖黑飞监测与反制、物流配送、河道巡检、AI城市治理等多元化应用,实现了低空通信、导航、监管全链条基础设施覆盖。截至2025年9月,该项目已完成800余架次飞行测试,开拓航线30余条,常态化运行超半年,发现“黑飞”事件百余次。
中国移动研究院无线与终端技术研究所副所长曹蕾表示,中国移动正以“四驱两翼”的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能力体系助力低空经济发展。
在“三张网”的基础上,中国移动发布了“139”低空平台能力体系,通过“139”体系攻克四类业界难题——低慢小目标探测识别、无人机全生命周期管理、无人机数据链路之痛和“三断”(断路、断电、断网)场景的应急通信。
2025年4月10日至11日,在江苏苏州举行的2025中国移动云智算大会上,中国移动(成都)产业研究院正式发布了中移凌云“139”低空平台能力体系。中国移动(成都)产业研究院5G网联无人机系统副总设计师周剑指出低空经济“起飞”前将是一场长跑,这个周期可能是5年甚至更长,需保持耐心,打牢低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经住时间的检验。为此中国移动构建了“139”低空平台能力体系。
1套低空平台数智底座是指中移成研基于核心网底层能力,打造的低空综合应用平台——中移凌云,融内引外打造低空服务窗口,北向连接客户,南向直连大网,东向对接外部数据,西向封装生态能力。“中移凌云”平台已在北京、深圳、合肥等30余个城市开展业务示范及试验,累计轨迹数达千万级。
3类面向低空的服务能力是指面向政府监管、行业客户运营、航空应急三大服务子平台。
9大平台特点分别是云网端融合、多厂家多机型适配、5G-A多源多模态融合、北斗+定位、安全保障、可信认证、多引擎协同、多算法调用和多数据聚合。

依托该低空平台能力体系,中国移动在低空经济领域实现了多项技术突破。中国移动已在18个省部署超700个4.9GHz通感一体站,可实现300米以下低空连续感知。在安徽合肥,中国移动构建的低空智联网安全能力底座实现了对0至600米不同高度低空空域的多层次监管。
在骆岗公园和政务中心两大低空智联网样板间,中国移动部署了十余种“通、导、监、气象、反制”的新技术和新设备,创新孵化出多模融合感知引擎,实现了数据AI智能处理、合作/非合作目标迅速识别。
不仅在技术上有突破,在实际应用中也展现出强大价值。中国移动广东公司展出的七大低空应用场景中,低空能力底座凭借5G-A感知与多侦测技术,能够多维分析精准锁定无人机轨迹,协助定位无人机操作者的具体位置,有效实施空域监管与黑飞反制等场景;在空地一体协同消防应急场景中,无人机和机器狗组合可建立立体化灭火体系,无人机定位火源和建模烟雾,机器狗扫描废墟;在文旅领域,中国移动广东公司、佛山市低空经济发展协会、美好文旅科技携手合作,在佛山新城三龙湾游船成功打造自助共享航拍服务,解锁“低空+文旅”新玩法。
尽管中国移动在低空经济领域布局积极,但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技术标准不统一是目前低空经济发展的重要障碍。在民航管理局、工信部等相关部门尚未形成统一的技术标准、频段划分和产品规范的情况下,三大运营商在内的多个行业主体已经开始抢跑,与地方政府、机场合作,按照各自的5G公网方案自行建设所谓的“低空一体化网络”。
未来移动通信论坛副秘书长吴建军指出,从技术角度来看,运营商现有的以地面场景为主的5G公共网络无法满足低空经济对垂直覆盖、低时延、上行大带宽和高精度感知的需求。他认为基于毫米波的通感一体化低空专网能够更好满足低空通信和感知需求,是综合性价比更高的技术路线。
面对这些挑战,中国移动正积极推动产业生态的协同合作。中国移动与15家领军央企、15个领航城市携手共建低空经济生态圈,打造百个低空示范标杆,到2025年创建100个行业标杆示范项目。
中国移动重庆公司积极构建协同合作生态,推动各方在低空空域智能管控、无人机集群及安防设备、无人机场景研发能力等方面的优势与5G网络深度融合,形成技术协同与科研攻坚的互补格局。
在内蒙古,随着“北疆航谷低空经济产业联盟”汇聚32家成员单位,一个融合政策、技术与场景的产业生态圈加速成形。
对于未来发展,中国移动已有明确规划。2025年8月29日,在2025年空间技术融合应用及产业发展研讨会上,中国移动研究院主任研究员孔露婷介绍中国移动在低空经济领域的创新实践与未来展望。

针对低空经济规模化中的业务保障与安全管控难题,孔露婷称中国移动将深化产学研用合作,重点推进三方面工作:一是攻坚核心技术,突破空天地一体通信实现低空泛在接入,研发数智化平台监管技术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二是培育产业生态,搭建低空智联网试验装置验证新技术与产品,构建开放多元生态体系;三是探索新业态,聚焦政务、交通、文旅、消费等领域打造可复制的数智化应用标杆,推动商业闭环落地,助力低空经济新质发展。